近日,由福建理工大学联合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队前往安徽,先后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阜南比亚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纽龙船舶动力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汲取科技力量,共育创新动能。
活动期间,实践队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与王家坝闸。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讲解员带领着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等七个主题展馆,回顾了王家坝人民群众在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了一代代治淮人“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队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和把握王家坝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实质。
“防洪不仅是人定胜天的豪迈,更是科技赋能的精准实践。”站在王家坝闸上,福建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双带头人”郑居焕结合水利设施的关键结构点,展开现场教学,“同学们,这座闸坝的设计精度、材料强度以及泄洪控制力学的应用,无不凝结着几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它不仅是防洪的‘定盘星’,更是科技服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典范。”
随后,队员们走进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这家从脱贫攻坚时期发展起来的“扶贫车间”,如今已蝶变为现代化劳动密集型企业典型案例。厂区内引入了智能化裁床、精益化生产线和数字管理系统,这些科技元素显著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新波结合企业负责人介绍的“品牌出海”故事现场讲述道:“大家看,一台数控裁床,替代了数十位工人的手工劳作,精度效率双提升。这‘小车间’里的‘微创新’,正是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提升民生福祉的鲜活注脚。”福建医科大学学生林博洋感叹:“原本以为传统的箱包生产就是纯手工活,没想到数字管理和自动化设备也能深度融入。技术革新没有边界,即便在‘小物件’上也能撬动质量和效率的大跃升。”
当天下午,实践队聚焦阜南县快速崛起的产业高地,走进阜南比亚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纽龙船舶动力有限公司。在比亚迪阜南基地,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精密制造过程,被智能化、柔性化的冲压、焊接、总装生产线深深震撼。面对比亚迪“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科技展示墙,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正滋展开现场微课:“创新不是孤胆英雄,就像比亚迪的‘链主’作用,带动了阜南整个供应链智能化升级。创新体现在智能化车间的精益流程里、体现在绿色能源的研发中。”福建理工大学学生郑志成激动地说:“看到电池壳体高强度材料的生产线,课本上的相变理论和工艺参数瞬间具象化了。”
在投资超百亿的纽龙船舶动力有限公司,队员们见识了“大国船心”——大型船舶低速柴油机核心零部件的“硬核”制造。国际顶尖的精密数控机床、真空淬火炉等高端装备林立,车铣、激光淬硬等工艺火花四溅。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张少鹏结合工程实践开展现场教学:“大家看这里的重型镗刀、精密数控龙门铣,‘一微米的精度’如何支撑起万吨巨轮的澎湃‘心脏’?这背后是机械设计、材料性能、精密加工、自动控制等产教研用多部门协同攻坚的成果。科教融合,产业革新、动能转换不仅体现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也体现在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乐平提问:“这么大型的工件如何保证加工精度?”技术员的详细解答,引发队员们对工业母机与技术创新的深度思考。
次日,实践队来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在奇瑞智造基地,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5G全连接工厂的魅力:从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流程,到柔性生产线上的精准机械臂协同,再到全流程数据驱动的高效排产,无不彰显“中国智造”的新高度。面对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化总装线,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冯威感慨:“这让我看到了所学专业的应用潜力——数字孪生技术原来可以如此深刻地驱动实体制造。”
下午,队员们来到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面对技术员演示的多关节工业机器人轻盈而精准的操作,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邹艳辉现场引导讨论:“请大家思考,‘机器人换人’是否意味着‘去技能化’?其实恰恰相反,它推动的是工程师和技能人才向更高层次的工艺规划、系统维护、创新设计升级。科技革命重构的是行业形态,提升的是人才价值。”
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更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立足专业学习,勇攀科技高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在与企业联创、共研的产教研融合新赛道上奋力谱写青春赞歌。(文/图 李圣杰 许冰洁 徐洁莹 李博洋 翁馨 吴佳仪)